有艺术的世界更美好

儿童剧中的生命教育
来源: | 作者:丑小鸭姐姐 | 发布时间: 1970-01-01 | 124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几年来,学校教育过度关注儿童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在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但结果却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对象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不少初高中“问题学生”的家长几乎都曾对我们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小时候特别棒,怎么到了中学就成了这样?除去一些如逆反期、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等表面原因外,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了孩子是否在价值观形成的早期,如幼儿、少儿时期,通过有效形式吸收了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正向的生命信念。

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树人,这也是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成为从小学到大学、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的一门课程。近年来,“生命教育”理念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 2008年,笔者非常有幸参与了生命教育理论及实践培训,对生命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生命教育是关乎全人类的教育,它旨在引导受教育者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我价值,能够与他人、社会及宇宙维持和谐的关系,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具有美好的人格与灵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对的选择,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一个人从小到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其与自己(“人与己”)、与他人(“人与人”)、与环境(“人与地”)的关系处理中,以及个人世界观(“人与天”)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成长的。当一个人的生命出现问题时,会体现在不同的生活层面上,包括自我价值偏差、人际关系失衡、不能应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冲突与压力,不能宏观地看待生命整体等问题。一个生命个体出现问题,必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周围,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生命教育提倡预防胜于治疗。著名早期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对儿童开展生命教育,让他们能够逐渐地认识并接纳自我、珍惜生命、友爱他人、奉献社会,最终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优秀的教育理念需要以符合儿童心理发育规律、让孩子乐于接受的载体来传播。在交流中发现,儿童音乐剧作为儿童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理论与实践与中国儿艺的儿童剧创作殊途同归,都是以契合儿童心理敏感点的角度、融入正向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中,接纳自我,自主吸收而非被动接受正向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格与信念,做出适合的、正确的选择和判断。